2021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大思政課”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現實結合起來,思政課不僅應該在課堂上講,也應該在社會生活中來講。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在社會課堂中講好“大思政課”的重要論述,不僅指明了新時代思政課建設的方向,也極大擴展了由高校課程向社會實踐全方位思政育人的邊界。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思政教育唯有付諸于實踐,在實踐中檢驗和探索,思政教育才能更加深入人心。在新時代“大思政課”發展趨勢下,以社會調研實踐為載體的實踐思政和課程思政協同育人,實踐思政對提升新時代高校課程思政的質量和水平,打造全方位立體化的育人環境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其一,實踐思政完善了人才培養體系。傳統教學模式以課堂講授為主,隨著信息時代帶來的信息復雜多元化,使得傳統教學模式越來越難以滿足學生需求,積極探索實踐思政模式,擴充第二課堂和第三課堂,讓學生在實踐中近距離感知祖國氣息,傾聽祖國聲音,培養大學生與全國人民同頻共振的情感,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后繼事業培養優秀接班人。
其二,實踐思政全面推進高校思政課程建設和教學模式創新。將專業知識與思政教育有機結合在一起,實現了知識傳授,價值引領和能力培養的有機統一,同時,扎根于祖國大地開啟社會調查,重視實踐作用,是對傳統授學模式的一大創新點,提高了課堂教育的實質性和時效性。
其三,宏觀意義上,實踐思政促進了社會和諧統一,大學生是未來社會的接班人和建設者,社會發展水平高低與大學生素質高低息息相關,在高校展開實踐思政,無疑是對學生能力的補充培養,增強了人才的全面性和社會發展能力,繼而促進社會和諧統一。
1.實踐思政是學校教育向社會教育遞延
思政教育“一定要跟現實結合起來”“不能拿著文件宣讀”,這說明教育一定要與現實相結合,將理論聯系實際,由學校教育過渡到社會教育并將二者相融合,才能將人才向出全面發展方向培養。對于學校教育而言,重視書面知識,理論性比較強,是啟蒙開智教育的根基,也是綜合基本文明素質的培育地。而社會教育以實踐為基礎,具有更高的寬度和廣度,重視實用性,是學校教育的升華與升級推進。
因此,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的協同是必不可少的。作為思政教育的主要場所,高校要深入挖掘社會生活與社會實踐中的思政元素,通過廣泛的社會教育引導和社會實踐鍛煉,做到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形成并鞏固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念,充分發揮高校與社會協同育人作用,形成全方位育人的大格局,實現思政育人力度提升和過程全覆蓋。
2.實踐思政是第三課堂與第一、二課堂的擴展
俗話說“紙上談兵終覺淺”,在思政方面高校培養學生的路徑不能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面,還又有一定實踐課,在不同地點以不同形式開展的實踐教學衍生出了第一課堂與其他課堂之分。第一課堂即傳統地按照課程大綱與教學計劃在教室開展,僅停留在以理論傳授的方式施教。其他課堂即是第一課堂在空間上的一種延伸,既指傳統教室教學以外的創新創業比賽、知識競賽、科研項目等校內活動的第二課堂。
但不論是第一課堂還是第二課堂,學生的活動空間仍限于校內。走出校園,在社會的“第三課堂”中學習和實踐是對第一、二課堂的有益補充。通過組織學生走出校園舉辦的校友走訪、企業參觀、公司實習、志愿服務實踐形式,將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在生活中運用書本上學習到的知識。
下一條:馬克思主義學院實踐教學